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科建设>>学科建设简况>>正文
学科建设简况
时间:2011年11月21日     来源:     作者:     发布:    

我校自建校以来,一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,坚持“人才和学科建设为立校之基”思想,紧紧围绕贵州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,充分把握中医药学科的优势和特色,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,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,以全面提高科研能力为重点,以条件建设为基础,大力加强我院教学、科研、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,多渠道筹集学科建设经费,把我校建设成为了一所以中医药为主、多学科协调发展、学科结构合理,规模、质量、效益协调发展,设有21个本科专业,覆盖医学、理学、工学、法学、管理学、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,有特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。

 

学科学位发展沿革:

我院学科的本科生教育始于1965年建校之初,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。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,批准我院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,并获得伤寒、金匮、温病三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;1986年中药学(一级学科)、中医各家学说、中医内科学、中医骨伤科学和针灸推拿学等5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;1993年,经原国家教委批准,我院成为可对港、澳、台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中医院校;1997年原国家教委对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进行调整,将伤寒、金匾、温病合并成中医临床基础学科,将各家学说调整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,同年我院所有硕士点接受了原国家教委的评估,所有硕士点学科一次性通过合格评估,受到省教委的表扬;2000年中医外科学、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。2003年,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,授权我院为向“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”授予单位,批准我院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。同年方剂学、中医五官科学2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;2005年,我院所有学科硕士点又一次性通过省学位办组织的合格评估,2006年中西医结合基础、中医妇科学、生药学3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;2008年获准为“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单位”;2010年,中药学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,获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。2011年,中医学、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,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。

 

学科发展现状:

目前,我院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三个:中医学、中西医结合医学、中药学;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二十个:中医基础理论、中医临床基础、中医医史文献、方剂学、中医诊断学、中医内科学、中医外科学、中医骨伤科学、中医妇科学、中医儿科学、中医五官科学、针灸推拿学、民族医学、中医老年医学、中西医结合基础、中西医结合临床、中西医结合心理学、中西医结合护理学、生药学,学科基本覆盖了中医药所有专业,形成了学科及学位分布合理的中医药硕士学位授权体系。

学科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,我院在教学改革、科研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毕业研究生中相当一部分成为贵州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,大大缓解了我省中医药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,一部分人员获得了突出成果,在学术上崭露头角,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,我院也成为贵州省中医药学科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。

 

省部级重点学科简介:

学科通过学校在政策上的积极倾斜,在经费上大力保障,完善学科建设的组织构架、完善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、加强学科队伍建设、加强学科基地建设等方面,着力加强学科建设,特别是重点加强了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。

现在,我校拥有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5个:药用植物学、中医内分泌病学、中医脑病学、中医血液病学、针灸推拿学;省级重点学科6个:中药学、中医骨伤科学、中医内科学、中医基础理论,中西医结合临床,针灸推拿学,形成了一批在全国行业中有影响的学科。

中药学是省级首批重点学科,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已成为贵州省省级重点实验室。近年来,经过各级加大投入,已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,科研成绩卓著,研究方向明确,学术梯队合理,实力相当雄厚。尤其是中药化学成分、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及苗药研究,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,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特色、地方特色,有望培育成我省在全国,乃至走向世界的一块名牌。

我校在中医临床、科研、教学方面实力雄厚,中医脑病学、中医内分泌学、中医血液病学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,民族医药的临床和研究也极具优势和特色。中西医结合临床既是我省重点学科,也是我校优势及特色学科,多数三级学科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建单位,该学科有强有力的临床基地、先进的设备、合理的人才梯队作为支撑条件,处于省内领先地位,为我省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针灸推拿学学科既是我省省级重点学科,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,为贵州省科技人才创新团队,近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,优势突出、特色明显,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。

关闭窗口